傳統導引術是中華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透過肢體動作、按摩拍打、呼吸吐納、行氣意想等一系列特殊方法,來調動和激發人體內氣,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本文擬圍繞著傳統導引術的起源、衍變、精髓,以及與健身氣功的關係等問題作一些探討,希望能對健身氣功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有所幫助[1]

一、導引術的起源

導引”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此段文字說明呼吸吐納和熊經鳥伸等活動是導引的基本內容,其目的是為了養形、益壽等。

如呼吸吐納屬導引之列,則有關導引的文獻記載就更久遠了。如先於《莊子》的《老子》第二十九章就有“或呴或吸”等屬於呼吸吐納類字句。再往前的 《山海經》中也有“無骨子食氣”等載述,而所謂“食氣”即是吐納導引法之一,類似的還有“嚥氣”、“服氣”等等。此類方法又往往與“辟谷”相聯系,“辟谷”就是不食五穀,後世有“辟谷食氣”之說。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帛書》中除“導引圖”等內容外,還有“卻谷食氣”一篇,其中載“食氣者為 呴吸”,表明食氣即呼吸吐納的意思。

肢體動作類導引的起源,則可上溯的更為古遠。有文獻可作佐證的,如《呂氏春秋‧古樂篇》:“昔陶唐之始,陰多郁滯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 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所謂“舞”,即手舞足蹈,是肢體活動的代稱,其目的是宣導肢體氣血郁滯,此處“宣導”一詞,實為“導 引”的同義詞。再如宋‧羅泌《路史‧前記》第七卷載:“陰康氏之時,水瀆不疏,江不行其源,陰凝而易閟 ;人既郁於內,湊裏滯著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關節者,乃制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是謂大舞。”《帝王統錄》引《教坊記》亦有類似記載:“昔陰康氏,次 葛天氏,元氣肇分、災診未洱,民多重膇之疾,思所以通利關節、是始制舞。”由此可見,古人這些“舞”是肢體導引之源。

導引“舞”大多是從模倣多種動物形態動作開始的。隨著生活、生產活動內容的豐富,逐漸增加了模倣勞動或搏擊格鬥動作等內容,在實踐、流傳中不斷演化成各種肢體導引術式,其形態變化多端,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類似舞蹈,其二類似健身操,其三類似武術。

除此以外,另有一部分肢體動作類似按摩、拍打等,若追溯其起源,至少在殷商時代就已作為治病保健的手段之一。實際上,按摩、拍打是人類本能,早在文明產生之前就已具備,試觀雞鴨貓狗等常見動物,當其體癢時自會抓搔,受傷後自會舔啄。飛禽走獸尚且如此,更何況萬物之靈的人類。由此可以推論,按摩拍 打應當是導引術的最早形式。實踐或實驗都證明,按摩拍打可以引導氣血流向,這也是導引養生的本意。後世所出的諸多導引法,大多伴有按摩或拍打,也有單純按摩或拍打獨立成法的。古代,按摩與導引往往混稱,而唐‧釋慧琳《一切經意義》中更直截了當地說:“凡人有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因此 有些導引法常以“按摩”冠名,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所載:“老子按摩法”,“天竺按摩法”等,名曰“按摩”,但內容多為肢體導引動作。

傳統導引術的最早專著當推1984年湖北江陵張家山出土的漢簡《引書》。其中“引”是導引之簡稱,恰如王冰注《素問‧血氣形志篇》:“形苦志 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故《引書》即導引之書。從該書內容看,其中有論述四季飲食起居、房事等養生理法,還有六十餘種導引術式的具體操作方法,四十多種病症的導引對治方法等,涉及內、外、眼、耳、鼻、口腔、精神病等多科。綜觀全書,主題突出,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前後呼應,既有養生導引理論闡發,又 有具體操作描述,確系一部完整的導引專著。從書中所載六十餘種導引術式中,肢體動作導引佔多數,包括徒手操作、按摩,藉助器械、雙人合作導引等,其餘還有不少吐納行氣、意想導引等方法,甚至閉氣閉息導引法。從《引書》所載內容看,傳統導引術的基本方法皆已具備。後世流傳的諸多導引術,包括著名的“五禽 戲”、“六字訣”、“八段錦”等中的具體術式,皆可從中找出其雛形。

在“引書”出土前,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導引圖》成書年代相距“引書”不遠,該帛圖中繪有四十餘幅導引術,每圖式旁皆有簡略文字說明,帛圖雖殘缺不全,能看出文字者不足四分之一,但仍被視為導引術發展史上之至寶。現在看來,從系統完整性,內容豐富性來說,《帛書‧導引圖》遠非《引書》可比。但“導引圖”中的某些圖式名稱與《引書》中所載某些導引術式名稱相同或相近似,尤其是其中許多倣生類肢體導引術式,兩者可互相印證,而圖畫更為實觀,一圖可勝過數十乃至數百文字的描述。

在未見《引書》前,學術界一直視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所載“養生方導引法”為傳統導引療法之首部著作。目前看來,此桂冠當讓位於《引書》,前者只是後者的繼承和發展。

從《引書》的理法系統看,傳統導引術與養生之道是緊密相關的。漢代養生家張湛則明確把“導引”歸為“養生”十大方面之一。如南北朝‧陶弘景《養 性延命錄》引張湛《養生要集》:“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中、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張湛所謂“養生”已包括“世行”與“道行”兩端。“世行”即世俗之行,“道行”則是“修道”或“修真”者之行,故道行有時直稱修道或修真。導引術基本屬於 “世行”。從導引術起源來看,導引術原先是為治病而設,後來從實踐中逐漸發現其兼有防病養生保健益壽等功效。

二、導引術的衍變

前面已推論,按摩拍打等活動是肢體動作類導引術的最原始形式。這種按摩拍打是自我操作、自身受益的,符合導引的基本意義。然而按摩拍打也可施之於人,從原理上說是替或讓別人導引,也該屬導引範疇。但後來隨著手法的發展、細化,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專業——推拿學。故推拿學科源自導引術,是導引術衍變之一。推拿只是從導引術中最原始、最簡單的一部分衍變而來,現在都已成為堂堂正正的獨立學科。

肢體動作導引除按摩拍打類之外,主要還有類似於舞蹈、體操和拳術等內容。前述原始“舞”作為防病治病的手段,是肢體類導引術的較早形式,(晚於按摩拍打類)。隨著文明的發展進步,“舞”轉用於社交、娛樂、宗教儀式等各種活動,並逐漸向藝術化發展,而其原始防病治病的功能漸 讓位於效果更好、更專業化的導引形式。以後的宮廷舞蹈乃至現代舞等當屬導引術原始舞之衍變。形體類導引術起初是獨立的、分散的術式。前述《引書》和《帛書 ‧導引圖》中的導引術式皆如此。後來,精於此道者於眾多散在的導引術式中精選編排、甚或綜合創造,形成了各種導引術套路。其中最早面世的導引套路當推“五 禽戲”,據文獻記載,系漢末名醫華佗所創編。其後,相繼面世的有“靈劍子導引法”、“赤松子導引法”、“八段錦”、“十六段錦”、“二十四節氣導引圖” 等,其中以“五禽戲”、“八段錦”等最為著名,且各自衍化出數十種同名不同內容的套路。雖然導引套路層出不窮,但仍以散在導引術式為多,如隋‧巢元方《諸 病源候論》收載導引散式達二百來種。事實上,所謂導引套路只是導引散式的組合而已,大多套路包括“五禽戲”、“八段錦”等,其中各式皆可分可合,並非一氣 呵成、缺一不可。如《後漢書‧方術列傳》載華佗對其親子說:“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身體輕便, 腹中欲食。”可見,五禽戲不必全套皆作,有病痛不適之時,有針對性地選作一戲也可,習練“八段錦”、“十六段錦”同樣如此;而練習“五臟導引法”可以根據辯證選練一、二臟,“二十四節氣導引圖”則據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依次而行,每個節氣只選其相應一式。這種可分可合的導引套路有別於後世的武術或拳術套路。徒手乃至持械搏擊方法起先也是肢體動作類導引術所模倣的內容之一。後來社會的分工出現了專業武士,精於此道者逐漸編創了各種既有強身健體功能,又有攻防技擊 功能的拳術或武術套路。其後養生家又取武術套路之健身功能而將其轉化成導引術套路,雖然形似武術,但其原有的技擊功能漸漸淡去。隨著槍砲等熱兵器的日益進步,武術的搏擊功能更趨淡化,“易筋經”是此類導引術的代表之一。

顧名思義,所謂“易筋”是改易筋骨之意。據有關文獻及行家秘傳,“易筋經”原是練武者強身壯體過程的初步功夫,後續部分還有“洗髓經”等,整個 練功過程要數年而達到“脫胎換骨”,是獨特的技擊和抗擊打的基本功。類似的情況還有“太極拳”。太極拳起初是武術家模倣道家太極門修煉過程中自發出現的“九宮太極手”外架的一些動作並加以藝術化、賦予技擊意義而編成的套路。在原理上,太極拳從一開始就類同於導引術。近代太極拳日益普及,但大多注重外在肢體動作而忽略其技擊意義,因而更接近於導引術。

肢體動作類導引原先有相當部分是單純的肢體運動,類似於現代體操。有學者認證,由歐洲興起的現代體操,其真正源頭即是中國傳統導引術。從現有的文獻、文物中可看出,現代體操的所有要素皆早已出現於傳統肢體導引術中。因此可以說,現代體操也是導引術的衍變之一。

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從事導引術的研究者發現以意念活動配合肢體動作遠較單純肢體導引效果明顯,於是人們更注重於運用心理調節來導引,所謂“以 意引氣”即屬此說。用意念作用於肢體導引的傾向至少在漢代已初見端倪,這在前述漢簡《引書》所載導引術式中已可證實。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傾向越來越明顯。仍以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為例,其中所載二百來種導引術式中,不注明用意念的單純肢體導引佔58種,有意念傾向明顯的“行氣”導引36種,其餘為 肢體動作配合吐納、意念等的綜合導引法。至明‧曹士洐《保生秘要》所載導引法則已是用意念導引者為多。意念活動包括集中注意力(即稱“意守”、“意注”等)和想像(即故稱“存思”、“存想”等),其作用可以引導氣血流向,改善人體內部狀況,所謂“意到氣到”。

總之,傳統導引術包含了肢體動作(含按摩拍打)、呼吸吐納、行氣意想等一系列方法,包含了當代健身氣功的主體內容。

三、導引術之精髓

中華傳統導引術如此豐富多彩,其精髓究竟何在?對此,古代研究者有不少論說,其中以唐代李頤之說較為中肯。其注釋“導引”為“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此處“導氣”之“氣”,應該指內氣,而非呼吸之氣。因為本文前面已論證,呼吸吐納是導引的組成部分,或是導引的方式之一,目的就是為了使內氣和順,內氣和順則康健、益壽,內氣不和則有害健康。這種內氣之“氣”與氣功之“氣”當屬同一概念,都要調動人體內氣,當然調動內氣的方法多種多樣,呼吸只是調動方法之一。

李頤導引釋義的下半句“引體令柔”,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指引動肢體、使之柔軟。肢體柔軟則生命力強,這與老子養生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古哲先賢們經觀察總結,“柔”則生氣勃勃,相反“剛”者則死氣沉沉。嬰兒肢體柔軟,幼苗枝葉柔嫩,卻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成年人筋骨堅強,長成的植物枝葉剛勁,其生命力卻已過鼎盛期,較其幼時更近於衰亡。人類肢體柔軟則運用靈活、健康快樂,肢體僵硬則運用不便,多痛多病,故導引注重“柔”。

若進一步分析,“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實為一個整體,不能分作兩端,其上下兩半應為互詞。“導”有“導向”、“指引”之意;“引”有“引導”、“指引”之義。故“導”與“引”是同義詞。“氣”與“體”含義似乎截然不同,但事實上兩者密不可分。按中國古代哲學“氣”的概念,“氣聚則成形、氣散則形亡”。所謂“形”就是體,故“氣”與“體”也是一體的,體是由氣聚而成的,因而在傳統文人心中,“氣”是最本質、最重要的。“導引”是為了使“氣”與 “體”皆趨向柔和。為達此目的,導引的各種方式也應是柔和的。導引肢體動作注重柔和是與現代體操的重大區別之一。而更為重要的是,導引術是引導或調動“內 氣”流向(氣脈)為主要目的的,這是與現代體操注重外在肢體肌肉關節運動的根本區別。此處“氣脈”不等於經絡,經絡只是氣脈的一小部分,人體氣脈系統遠較 經絡複雜深奧得多。

根據注重“柔和”這一要旨,導引術的肢體動作應根據個體氣脈狀況差異,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外在動作姿勢應服從內在感受,以內在和順舒暢為目的,以符合導引本意。

綜上所述,李頤的“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八字已非常精煉地點明導引術之精髓。若用現代語言述說,則導引之精髓是透過肢體動作、按摩拍打、呼吸吐納、行氣意想等一系列特殊方式來引導或調動人體內氣使之柔和順暢,進而達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等目的。

四、結論

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運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從總體上看,健身氣功‧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功法繼承了傳統導引術中肢體動作、按摩拍打、呼吸吐納、意念運用等基本方法,其功法套路也是在流傳廣泛、版本繁多的傳統導引術套路基礎上,整合創編而成的,其 中有關“以形導氣”、“松柔舒緩”、“循序漸進”、“因人而異”,以及“不要過多追求肢體運動規格”等要求,皆屬深得傳統導引術精髓要旨之談。因此可以說,健身氣功功法取材於傳統導引術,是在繼承傳統導引術精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傳統導引術的繼承和發展。

 


[1] 本文轉載自中國健身氣功協會,2007.06.04http://jsqg.sport.org.cn/gf/qt/2007-06-04/22425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