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流傳的五禽戲版本不下十餘種,若依「禽戲」的結構來看,大約可分為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兩套風格迥異的版本;前者在結構上是五禽各為一戲,後者則是以套路形式表現,不強調各戲的獨立性。而在傳承上,大陸地區有安徽亳州人士董文煥被該市武術協委授予華陀第五十七代傳人之銜;而台灣地區則是五禽之戲播種者張鏡影先生被其門生後人尊為華陀第七十七代傳人。
l 古籍裡的五禽戲
華陀並未留下任何著述,雖然在《後漢書》藝文志記有《華佗五禽戲訣一卷》,不過早已亡佚。目前所見距華佗時代最近載有五禽之戲的,應是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所錄《導引按摩篇》;篇中敘述了五禽戲的實際演練動作。以後至明代有羅洪先所輯《萬壽仙書‧導引圖》卷內的「五禽圖」,以及和周履靖所編《夷門廣牘‧赤鳳髓》卷內「五禽戲」,其後所能看到的「五禽戲」圖譜大皆由此二者傳抄而出。
如下為《養性延命錄》與《萬壽仙書‧導引圖》對五禽戲功法的對照表;
|
養性延命錄 |
萬壽仙書 |
虎戲 |
四肢距地,前三擲,卻二擲,長引腰,乍卻,仰天,即返距行,前後各七過也。 |
閉氣,低頭,撚拳戰如虎發威勢。兩手如提千金,輕輕起來莫放氣,平身吞氣入腹,使神氣上而復下,若腹內雷鳴,或七次。如此運動,一身氣脈調和,百病不生。 |
鹿戲 |
四肢距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左右伸腳,伸縮,亦三亦二也。 |
閉氣,低頭撚拳,如鹿轉頭顧尾,平身縮肩,立腳尖跳跌,跟連天柱,通身皆振動。或三次,每日一次也可,如下床時作一次更妙。 |
猿戲 |
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各七,以腳拘物自懸,左右七,手勾立,按頭各七。 |
閉氣,如猿爬樹,一隻手如撚果,一隻腳如抬起,一隻腳跟轉身,更運神氣,吞入腹內,覺汗出方可罷。 |
鳥戲 |
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距,各七;伸縮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戲法,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 |
閉氣,如鳥飛頭起,吸尾閭氣朝頂虛,雙手躬前,頭要仰起,迎神破頂。 |
熊戲 |
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
閉氣,如熊側身起,左右擺腳,要前後立定,使氣兩旁脅。骨節皆響,亦能動腰力,除腫,或三、五次止。能舒筋骨而安,此乃養血之術也。 |
由是觀之,《養性延命錄》的五禽戲較強調肢體動作,而《萬壽仙書》則加入呼吸吐納之功,二者已經有了根本上的差異;是來源不同亦或同源衍變?若說皆為華陀所傳似顯強詞,蓋民間引術多樣,歷代研習者以自身體驗表現風格而託名於華陀五禽之戲也。
l 一個華陀、多版五禽
大陸由體育總局於2002年新編了一套健身氣功五禽戲,是綜合了民間不同版本五禽戲的歸結;各戲各以兩種運動姿態表現,由式而觀,亦僅是取形貌似並依《養性延命錄》表面字義釋之。
虎戲 |
虎舉 |
虎撲 |
鹿戲 |
鹿抵 |
鹿奔 |
熊戲 |
熊晃 |
熊運 |
猿戲 |
猿提 |
猿摘 |
鳥戲 |
鳥伸 |
鳥飛 |
大陸另一較廣為流傳版本為巴蜀王禮庭的《五禽圖》,其以強調吐納呼吸運動為主並配合拍氣法;如,猿工(功)計十五口氣,鹿工(功)計十九口氣、虎工(功)計二十口氣、熊工(功)計十九口氣、鶴工(功)計二十五口氣。
台灣之五禽戲主要由張鏡影先生播種,郭廷獻先生廣泛傳播。據說,張鏡影先生之五禽之戲得自四川青城山的道士;功架迥異於大陸的各種版本(功架請參考文末附表)。
五禽戲版本繁多且皆宣稱承自華陀,然華陀未留著述記載,即令如《養性延命錄》亦恐聞道於民間,遑論後世各種版本之說。文曰附驥尾而行益顯,五禽之戲因神醫華陀之名而顯是不容置疑的。
l 如果沒有華陀,五禽之戲仍然是五禽之戲
世人皆曰五禽之戲為華陀所創編,後世亦以華陀傳人而沽名;但是如果史上根本沒有華陀此人呢?
漢代之後的醫學著作很少提及華陀;如隋代巢元方寫的《諸病源候論》,明代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都沒有提到華陀。何以?[1]
民初國學大師陳寅恪早在1930年在《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2]一文中提出華陀是個神話故事的假說;故事原型來自印度佛教傳說。陳寅恪的理由主要有兩點:
一、華佗這個奇怪的名字其實源自印度藥神阿伽佗(“華”、“伽”的古音相同)。
二、華佗的神奇醫術與後漢安世高翻譯的《來女耆域因緣經》所載神醫耆域的神奇醫術雷同;甚至華陀被曹操所殺亦與耆域之死因雷同,因此顯見華陀此一人物的故事原型是衍自外來神話,附益於本國之史實。
雖然陳寅恪的立論無法完全否定「華陀」的存在,但至少可以懷疑史書上所載的華陀是被宣染的故事,若此,華陀編創五禽之戲亦有可能是宣染故事下的一節。
如果沒有華陀,五禽之戲仍然是五禽之戲,因為禽戲的演變早於華陀的時代,不過是在漢代的思想氛圍中形塑了「五禽戲」[3],「禽戲」是民間各類導引的一種彙整形式,託名於華陀罷了。
無論是何種版本的五禽戲的傳授,那些傳授者都值得予以尊敬,因為他們所傳授的是歷代無數默默無名者,以自身的體驗所構思改良而形成的健身之術,雖然託名於華陀以顯權威,此情可理解。但後世者執著以華陀傳人而沽名,則顯然已眛於見識。
本文寫於 2010/08/07 歡迎引用,請註明出處
附表:張鏡影先生所傳「五禽之戲」功架表
一、預備功 |
先天一炁功 |
三、金雞孵蛋 |
左轉盤坐垂虎掌 |
靈猿起身舒雙臂 |
|||
左垂右抱熊蹲身 |
|||
左轉起身舒猿臂 |
|||
鶴搧右翅伸右腿 |
|||
鹿運尾閭右旋繞 |
|||
二、丹鳳朝揚 |
猿臂正舉雙朝陽 |
虎運腰跨靠左腳 |
|
垂腕仰首鶴張胸 |
右垂左抱熊蹲身 |
||
轉肩扣肘虎抱頭 |
右轉起身舒猿臂 |
||
熊俯身腰攀足尖 |
鶴搧左翅伸左腿 |
||
鹿運脊尾正身站 |
鹿運尾閭左旋繞 |
||
猿臂右舉雙朝陽 |
虎運腰跨靠右腳 |
||
左下坐身虎撲蝶 |
左垂右抱熊蹲身 |
||
鶴展左翅右朝陽 |
左轉起身舒猿臂 |
||
身腰左轉運熊經 |
鶴搧右翅伸右腿 |
||
俯身右旋揉鹿頸 |
鹿運尾閭右旋繞 |
||
鶴展右翅左朝陽 |
虎運腰跨靠左腳 |
||
拍打右脇強肝膽 |
右垂左抱熊蹲身 |
||
四、丹鳳朝陽 |
虎撲左掌身右轉 |
鹿運首尾躬身起 |
|
鶴展右翅左朝陽 |
白猿獻果伸左臂 |
||
身腰右轉運熊經 |
五、大鵬展翅 |
起身金雞右獨立 |
|
俯身左旋揉鹿頸 |
猿運肩臂左反伸 |
||
猿臂左舉雙朝陽 |
右燕抄水熊運腰 |
||
虎運掌爪身下蹲 |
右轉金雞左獨立 |
||
猿臂右舉雙朝陽 |
猿運肩臂右反伸 |
||
左下坐身虎撲蝶 |
右燕抄水熊運腰 |
||
鶴展左翅右朝陽 |
左轉金雞右獨立 |
||
身腰左轉運熊經 |
猿運肩臂左反伸 |
||
俯身右旋揉鹿頸 |
右燕抄水熊運腰 |
||
猿臂右舉雙朝陽 |
右轉金雞左獨立 |
||
虎撲轉身右盤坐 |
鹿運脊項右望月 |
||
鶴搧右翅左盤坐 |
鹿運脊項左望月 |
||
六、丹鳳朝陽 |
熊肩右靠雙朝陽 |
靈猿伸腰理三焦 |
|
虎運掌爪身下蹲 |
熊抱雙膝蠕六臟 |
||
鶴展左翅右朝陽 |
虎左撲羊右盤坐 |
||
身腰左轉運熊經 |
白鶴拗步左盤坐 |
||
俯身右旋揉鹿頸 |
八、喜鵲登枝 |
右轉鹿奔蹬腿勢 |
|
鶴展右翅左朝陽 |
白鶴抱胸右獨立 |
||
七、孔雀開屏 |
猿舒右肩臂反伸 |
虎伸腰腿翻身坐 |
|
熊練肩跨左右俯 |
白鶴抱胸左獨立 |
||
仰首張胸鶴亮翅 |
白熊翻身右打虎 |
||
左右仰翻揉鹿頸 |
左劈右捶猿坐式 |
||
屈腰反手熊倒攀 |
右劈左捶鹿盤坐 |
||
猿舒左肩臂反伸 |
猛虎撲羊右反捶 |
||
熊練肩胯左右俯 |
白熊伸腰左右靠 |
||
仰首張胸鶴亮翅 |
轉身搖櫓鶴張胸 |
||
左右仰翻揉鹿頸 |
前撲後甩發虎掌 |
||
屈腰反手熊倒攀 |
雙手齊拽白鶴飛 |
||
猿舒左肩臂反伸 |
九、丹鳳朝陽 |
猿臂左舉雙朝陽 |
|
熊練肩胯左右俯 |
虎運掌爪身下踞 |
||
仰首張胸鶴亮起 |
鶴展右翅左朝陽 |
||
左右仰翻揉鹿頸 |
腰身右轉運熊經 |
||
屈腰反手熊倒攀 |
俯身左旋揉鹿頸 |
||
猿舒左肩臂反伸 |
猿臂左舉雙朝陽 |
||
鶴展雙翅左斜飛 |
猿坐右轉雙朝陽 |
||
十、收功 |
鹿運頸項二四回 |
虎掌下撲正身站 |
|
鴟眼熊腰合練式 |
|
||
仙猢拜月行周天 |
[1] 參考維基百科-華陀
[2]《清華學報》六卷一期1930
[3] 請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為何是五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