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於2011/04/01修改於2014/05/22歡迎引用請註明出處

「喜鵲登枝」是五禽戲的第五戲,對人身體的功用是;蹄足並用,拳臂相續。針挑海底,靈蛇吐珠,應龍出潛。功在舒筋十二,虎嘯龍吟。(以上摘自張鏡影先生五禽戲綱要遺稿)

「喜鵲登枝」一戲的功架動作並無顯著的前後之演變,僅個人演示的風格的差異;所以就張鏡影先生所留錄影,程家鼎以及熊岫雲二位先生書中所載差異不大。唯郭廷獻先生於1990年所著之《華陀五禽之戲圖解》將原有拳拳相續的功架簡略,即,將白熊翻身右打虎/左劈右捶猿坐式/右劈左捶鹿盤坐三式簡略為猿右打虎一式。此外,第五戲也包括一段左朝陽作為整套五禽戲的收尾。

如下影片彙整,包括張鏡影先生、郭廷獻先生以及不同團體的喜鵲登枝的演示(不同團體的演示取自2006年張鏡影先生紀念大會上的表演集錦)

  

l   綱要遺稿裡的一些名詞釋義與討論

一、「十二筋」

「十二筋」即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所聯繫的筋肉系統。

經筋為十二經筋的簡稱,是十二經的經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亦是經脈經氣在人體四肢百骸、骨骼筋肉之間運行的另一徑路。因其運行於體表筋肉,故稱經筋。經筋也分手足三陰三陽,其數目與經脈相同,其循行路徑也多與經脈相接。

(一)生理功能

依漢醫學裡,經筋的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有利於關節的屈伸運動。正如《素問·痿論》所說: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同時,經筋還遍佈於軀體和四肢的淺部,對周身各部分的臟腑組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二)循行部位

經筋的分佈,一般都在淺部,起於四肢末端,走向頭身,「起」「結」。樹筋結於一處,則稱「聚」,散佈成片則稱「布」,多結聚於關節和骨骼附近,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與臟腑有屬絡關係。經筋的分佈,同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盡相同。經絡主運行氣血,其走向區分順逆流注構成循環關係;經筋則受經絡氣血的濡養,只分起、結、聚、布,連屬骨節,無順逆流注關係。手、足三陽的經筋分佈於肢體的外側;手、足三陰的經筋分佈於肢體的內側,有的還進入胸廓和腹腔。

經脈之病多循經取穴為主,而經筋之病多遵循「以痛為輸」的原則。

二、「針挑海底」、「靈蛇吐珠」

「針挑海底」、「靈蛇吐珠」是雜揉了禪密與丹道甚至印度瑜珈觀念的用語;於此,毋寧當作是一種精力充沛的形容較為恰當。

海底又被稱為海底穴,或以漢醫經絡穴位的「會陰穴」為的;丹道家認為此為八脈之總根,是蓄養能量的總結處,是以張紫陽的《八脈經》說:「陰蹺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上通泥丸,下透湧泉。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尻脈周流,一身貫通。和氣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裏花開。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康強,容顏返壯。在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生氣之根,產鉛之地也。

「靈蛇吐珠」則是密宗或印度瑜珈思想,認為人體海底輪內眠伏著一條威力巨大的靈蛇,成三蜷半之形,其頭向下垂落。一旦喚醒靈蛇,它就會噴發出一股強盛的“靈熱”(或稱拙火、靈力),使人得到健康的身體,還會出現不可思議的能力。

三、如何舒「筋十二」?

導引的基礎是「撐筋拔骨」,目地是要放鬆肌肉,這與現在西方式的肌力鍛鍊觀念完全不同;肌肉放鬆,關節才有伸展撐拔的空間,關節能拔得開,每一段關節間的筋路才有銜接的可能。五禽戲也不例外,在每一戲的各組核心功架的動法皆要守此原則,是以張鏡影先生在心法上說「強筋弱骨」正是此意

 

如下是個人的示範

 

 

側面

 

arrow
arrow

    Je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