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家金庸會不會太極拳?肯定是會一點的,要不然不會把太極拳說的如靈活現,後世之人都真以為宋末元初的張三豐創立了太極拳。說得合不合理?符不符合史實?我想小說之事究竟不能認真;但是倒可以一窺金庸認為的太極拳。

《倚天屠龍記》中,金庸描寫張君寶默記了覺遠和尚死前背出的九陽真經,隱居武當山修習十餘年,忽有所悟,苦思七日七夜後,豁然領會以柔克剛的武術至理,因而仰天長笑。

金庸寫著: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後來北遊寶鳴,見到三峰挺秀,卓立雲海,於武學又有所悟,乃自號三豐,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

覺遠和尚臨死前背出的九陽真經是甚麼樣子呢?

「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裡。兩手支撐,一氣貫通。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週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從身能從心,由己仍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方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

世傳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攘/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這二者竟是如此相同,在金庸武俠小說中的萬人爭奪不可得的神功,其實就是太極拳。只是這時的太極拳不是套路,不是講招式的攻防,是講太極拳的原理與心法。

在金庸的小說中太極拳的套路的出現,要到張無忌的出現才有;

張三丰淡淡一笑,說道:「我這套太極拳和太極劍,跟自來武學之道全然不同,講究以靜制動、後發制人。你師父年過百齡,縱使不遇強敵,又能有幾年好活?所喜者能於垂暮之年,創制這套武功出來。武當派一日的榮辱,有何足道?只須這套太極拳能傳至后代,我武當派大名必能垂之千古。」

張三丰緩緩站起身來,雙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兩足分開平行,接著兩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環,掌與面對成陰掌,右掌翻過成陽掌,說道:「這是太極拳的起手式。」跟著一招一式的演了下去,口中叫著招式的名稱: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式、白鶴亮翅,摟膝拗步、進步搬攔錘、如封似閉、十字手、抱虎歸山……

張無忌目不轉睛的凝神觀看,初時還道太師父故意將姿勢演得特別緩慢,使俞岱岩可以看得清楚,但看到第七招『手揮琵琶』之時,只見他左掌陽、右掌陰,目光凝視左手手臂,雙掌,慢慢合攏,竟是凝重如山,卻又輕靈似羽。

張無忌陡然之間省悟:「這是以慢打快、以靜制動的上乘武學,想不到世間竟會有如此高明的功夫。」他武功本就極高,一經領會,越看越入神,但見張三丰雙手圓轉,每一招都含著太極式的陰陽變化,精微奧妙,實是開辟了武學中從所未有的新天地約莫一頓飯時分,張三丰使到上步高探馬,上步攬雀尾,單鞭而合太極,神定氣閑的站在當地,雖在重傷之后,但一套拳法練完,精神反見健旺。他雙手抱了個太極式的圓圈,說道:「這套拳術的訣竅是『虛靈頂勁、涵胸拔背、鬆腰垂臀、沉肩墜肘』十六個字,純以意行,最忌用力。形神合一,是這路拳法的要旨。」當下細細的解釋了一遍張三丰道:「這拳勁首要在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張三丰道:「用意不用力,太極圓轉,無使斷絕。當得機得勢,令對手其根自斷。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

適才見張無忌臨敵使招,已頗得太極三味,只是他原來武功太強,拳招中稜角分明,未能體會太極拳那『圓轉不斷』之意。

張無忌『雙風貫耳』,連消帶打,雙手成圓形擊出,這一下變招,果然體會了太師父所教『圓轉不斷』四字的精義,隨即左圈右圈,一個圓圈跟著一個圓圈,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正圈、斜圈,一個個太極圓圈發出,登時便套得阿三跌跌撞撞,身不由主的立足不穩,猶如中酒昏迷。張無忌『雲手』使出時聯綿不斷,有如白雲行空,一個圓圈未完,第二個圓圈已生;張無忌當下展開太極拳法,圈圈連環,九陽神功從一個個或正或斜的圓圈中透將出來。

金庸練的該是楊氏太極拳的老架。

從小說前後的鋪陳,套路是武術運動原理體現的一種設計,所以張君寶背了九陽神功要很久以後,從經驗裡將這樣的武術運動心法體現在拳架上,九陽神功不是拳架,談不上武術技擊的攻防訓練。但別忘了,在《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最後是要張無忌忘了剛剛那些套路架式,訓練像是舟載人過河,到了彼岸何須舟楫?

太極本無定式可言!

張無忌在絕涯之下靈猿之腹內獲得九陽真經,張三豐所得僅是覺遠和尚背出的斷簡殘篇;九陽真經醫好了張無忌體內的寒毒,讓其內力大增,也讓他在日後學任何武功都是半功倍,乾坤大挪移的第九層也只需半日功夫,這樣看來,金庸或許是說任何武功都可以是太極拳,只要符合那樣的運動原理,在張三豐沒有教張無忌太極拳以前,張無忌打遍五大門派,力敗滅絕師太所用的工夫其實就是太極拳,只是那時不叫太極拳,要等到張三豐擺出了一個套路架式,太極拳才叫太極拳,因為張三豐給了個總綱:

「這拳勁首要在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用意不用力,太極圓轉,無使斷絕。當得機得勢,令對手其根自斷。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

這總綱提要其實就是王宗岳的太極拳論!

太極拳只是一個名稱,符合那樣運動原理的都是太極拳;以那樣運動原理練出來的任何技擊方式也都是太極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