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有記載華陀傳人僅有廣陵吳普以及彭城樊阿二人,前者習五禽之戲活到九十餘歲,後者習針術病輒皆瘳;此後無史記載。至於所謂華陀五禽之戲歷代傳承表所載,[1]第三十四代傳人張一全,史無所考;而第六十四代傳人甘鳳池,清史稿中僅言其善導引術且能替人治病,並未說其精五禽之戲且是華陀傳人。

至於張鏡影先生,其並未自稱華陀五禽之戲第七十七代傳人,而是被其門生弟子遵奉的。在張鏡影先生書法文物集,由編輯委員會編寫的「張鏡影先生事略」裡就忠實的記錄如下:「其後門人弟子眾多,郭廷獻公遂於民國七十六年成立華陀門組織,尊先生為華陀門第七十七代傳人。
   此外,華陀本身就是具有神話色彩的史料人物
(請閱部落格另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華陀,五禽之戲仍為五禽之戲),史書上所載的華陀是被宣染的故事,若此,華陀編創五禽之戲亦有可能是宣染故事下的一節。事實上,如果沒有華陀,五禽之戲仍然是五禽之戲,因為禽戲的衍變早於華陀的時代,不過是在漢代的思想氛圍中形塑了「五禽戲」[2],「禽戲」是民間各類導引的一種彙整形式,託名於華陀罷了。

本文無意減損張鏡影先生將此一脈特有的禽戲播種台灣的貢獻,更無意於冒犯現在傳授五禽之戲的諸先進。因為無論是何種版本的五禽戲的傳授,那些傳授者都值得予以尊敬,因為他們所傳授的是歷代無數默默無名者,以自身的體驗所構思改良而形成的健身之術,雖然託名於華陀而行亦顯,此情可理解。但後世者若仍執著以華陀傳人而沽名,則顯然已眛於見識

本文寫於 2010/08/12 歡迎引用,請註明出處 

     


[1] 見張鏡影先生書法文物集,2006

[2] 請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為何是五禽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