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凡.jpg 記得打開音響喔

【崑曲孽海記思凡-採茶歌】……… 多心經都念過,孔雀經參不破,唯有蓮經七卷最難學;咱師父在眼裡夢裡都教過.念幾聲南無佛,哆呾哆,薩嘛呵的般若波羅.念幾聲彌陀,噫!恨一聲媒婆,念幾聲娑婆呵,哎叫、叫一聲沒奈何!念幾聲哆呾哆,咳!怎知我感嘆還多。

『多心經都念過』到『咱師父在眠裡夢裡都教過』,是對學習這些煩燥難懂經文的回憶.因為這是苦的回憶,就要把心裡那煩燥勁兒表現足.煩躁為什麼還要念經呢?所以,下邊念經這段戲是小尼姑思想矛盾最尖銳的地方。

小尼姑是在大的激動之後,煩的真的沒辦法了,才想借念經壓壓心裡的煩燥.無奈,這時嘴裡念的是經,眼裡看的是經,就是心裡偏偏還是想的那個『他瞧著咱,咱瞧著他』.這樣就越壓越煩,簡直煩的起了火。

念經和媒婆根本是兩回事,念經念出媒婆來,從這件事的本身說是大諷刺;從人物此時的心情說,小尼姑這時的情緒卻是十分跳動的.但根據情節的規定,這段戲又得坐到桌子後邊演,這就把動作定死了。右手打木魚,左手比問訊式,眼神得盯著經卷不能離開。這裡給觀眾看的只是半身,不但沒有大身段,連手眼的動作也不多。在這種條件下,要表現出小尼姑這時的複雜心情,就全靠掌握好戲的節奏。這段戲的節奏是,兩種勁頭兒的對照和兩種勁頭兒的結合。

在唱第一句『南無佛哆呾哆』時,嘴裡念的南無佛,心裡想的卻是“別煩了,念經吧!哎呀,南無佛哇!別煩了!”這裡嘴裡唱的曲子,手裡打的木魚和搖胸動作的節奏,雖然是慢的,表面上雖然是穩穩當當的,但在這穩、慢中間,要使觀眾看出有極大的不穩當。這一段戲是“要壓煩”與“煩燥”的矛盾,是身上穩當與心裡不穩當兩種勁頭兒的結合;到了第二句『薩嘛呵的般若波羅』時,表面上這點兒穩當勁兒都保持不住了,從這句開始,手裡打的,身上搖的,一步比一步 快。

『念幾聲彌陀,噫!恨一聲媒婆,念幾聲娑婆呵,哎呀,叫一聲沒奈何!』這是這齣戲放光的地方.這兩句詞有著很高的諷刺意義。在這,兩種眼神交替對照的方法,唱『念幾聲彌陀』時,身上仍是那種沒有一點穩當勁兒的慢節奏,念『噫』字時,要念得有力,念出狠勁兒、恨勁兒來。隨著『噫』字的收音,手上打的木魚,身上的搖胸動作,都停下來,就在這停的寸勁兒上,用怨恨的睜眼神向台前亮出,緊接唱『恨一聲媒婆』時,左手在胸前向下場門的左前方一指,隨著這一 指,用羞笑的覷眼神向台前一亮,一亮即刻收回,又用煩燥的眼神看經。接著還是用那種沒有穩當勁兒的快節奏唱『念幾聲娑婆呵』,在『唉』字收音時,動作再停下來,這時卻是用的無可奈何的愁怨的眼神向台前亮出.緊接著唱『叫一聲沒奈何』時,右手在胸前微擺,用嬌笑的覷眼神向台前一亮,(這裡要有些自我諷嘲)再將眼神收回,變成煩燥的眼神看經。

等唱到『念幾聲哆呾哆,唉!』時,煩得再也念不下去了.所以,在唱完『怎知我感嘆還多』後,在一種極端煩燥、怨恨心情裡看經,摔經,結束了這段戲.實際上,這時小尼姑的心情正像《玉簪記》裡的兩句詞:『欲將經卷壓凡心,誰知凡心轉盛』.這時她已經開始同那迷信決裂了.若是沒有這個煩勁兒,她怎能在數完羅漢之後隨即逃下山去呢?

 本文整理於2000/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